《今日聚焦》——久久为功 筑牢绿色长城
河西走廊,八步沙的“绿色约定”不断延展
黄河上游,担好责任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荒漠化防治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4年前,总书记在考察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时的一席话犹在耳畔: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句句嘱托,殷殷深情,转化为甘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不竭动力,追青逐绿,绘出陇原最美底色。
仲夏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柠条、红柳、沙枣树等盛开着漂亮的花朵,高大粗壮的垂枝榆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八步沙腹地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彻底改变了昔日的荒凉景象。八步沙治沙人和往常一样,正忙着浇水、修枝、打药管护……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像一把楔子阻挡着沙漠的入侵。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吞噬着风沙线上的农田农庄。
沙进人退,一些群众被迫逃离家乡,但有些人却选择留下来守护家园。40多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以守护家园为己任,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斗争,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演绎着当代愚公逼退风沙的绿色传奇。
时间回拨到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嘱托大家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句句嘱托,化为甘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不竭动力。我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防沙造林已不再只是“六老汉”后人们的事,八步沙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目前,八步沙已经形成了一条长10公里、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保护着周边10万亩农田。今年上半年,八步沙林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治沙6000多亩,埋压稻草2400多吨,栽植苗木130多万株,八步沙的绿色长城越筑越长,越筑越坚固。
甘肃地处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一面。位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阻止两大沙漠汇合的重要绿色屏障。
截至目前,民勤县完成人工造林230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超过10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较大的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长期存在的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度干涸的沙漠湖泊青土湖再现碧波荡漾,多个曾经的沙区绿意盎然。
作为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肃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全省上下始终把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最大贡献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白银市平川区是黄河上游的沙化县之一,做好流域内沙化治理举足轻重。作为平川区林草局技术人员,张正振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沙化治理中,28年如一日,跑遍了平川的村村落落,把先进的林业技术送到基层,为荒山荒坡播下片片绿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张正振这样的林草人的久久为功,白银市平川区累计完成防护林建设24.34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48%,“十四五”期间,落实绿化面积62万亩,平川区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当前,白银市平川区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将全域生态建设融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中,按照东部生态经济保障区、西岸控制水土流失屏障区、北部严防风沙危害屏障区的“三位一体”布局实施45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不断巩固和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绘出了绿水青山。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2022年,全省黄河流域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高出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100多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2627平方公里和1045平方公里。
防沙治沙,利在长远;滚石上山,未来可期。居首倡之地,甘肃担好黄河上游责任,做实上游文章;祁连山生态“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八步沙的绿色长城不断延展,筑牢了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从八步沙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故事仍在续写。
责任编辑:秦瑞红 编辑:潘亭宇